1高中历史试卷一.pdf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测试 2016·高中历史试卷一 第1 页共 5页 高中历史试卷一 姓名: 准考证号: 说明: 1.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认真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全卷分为选择题和材料题,共 5 页。 3.选择题的答案和书写试题的回答均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题 选择题 庞贝是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庞贝被厚厚的火山灰掩埋,从 此消失了一千多年。只是因为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在书信中记载下了这一惨剧,才为人们了解庞 贝的消失留下了线索。与之相比,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 A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B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救援 C灾后重建工作进展迅速 D反映出人类征服自然能力增强 第2题 材料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文献就记载了被称为“赛里斯”(Seres)的国度,因为古希腊人称“丝” 为“Ser”,“赛里斯”意为 “丝之国” (即中国)。公元 1 世纪,古罗马学者白里内在他撰写的 《博物志》中写道:塞里斯人“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 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摘编自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范晔(公元398年~445年)记述中外交流的历史时写道:“大秦国(古 罗马)……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今伊朗地区古国)欲以汉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 遮阂(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南部) 徼(边境)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测试 2016·高中历史试卷一 第2 页共 5页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材料三: 公元六世纪时,一位东罗马学者记述: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527~565)迫切希望不用再 向波斯(今伊朗地区古国)人采购丝绸。一些来自东方的僧侣于是去拜见查士丁尼,信誓旦旦地 表示,他们可以帮助皇帝实现这一愿望。这些僧侣声称自己曾在塞林迪亚(今新疆和田一带)居 住,那是一个有许多佛教徒的城市,人们从事养蚕业……由于距离的关系,很难从那里携带来活 虫,但每条活虫都生产相当数量的虫卵,用厩肥覆盖后,其温度则可以使虫保存一段时间。如果 运用计谋,很容易把它们藏起来带走。查士丁尼向他们许诺,如果他们成功地实现自己的计划, 他将重赏他们……在完全按照僧侣们所说的方式处理之后,东罗马便获得了桑叶饲养的新生毛 虫,从此之后,拜占庭便开始养蚕了。 ——摘编自(法)阿里·玛扎海里:《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丝绸为中心,叙述中西早期交流状况。(限300字以内)。 3、材料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上海 1854 温州 1877 奉天府 1907 广州 1859 北海 1877 安东 1907 汕头 1860 龙州 1889 大东沟 1907 宁波 1861 蒙自 1889 满洲里 1907 福州 1861 重庆 1890 海拉尔 1907 镇江 1861 沙市 1896 齐齐哈尔 1907 天津 1861 苏州 1896 瑷珲 1907 九江 1861 杭州 1896 哈尔滨 1907 厦门 1862 思茅 1896 长春 1907 汉口 1862 三水 1897 吉林 1907 芝罘(烟台) 1863 梧州 1897 宁古塔 1907 牛庄 1864 南京 1899 恽春 1907 琼州 1876 腾越 1900 三姓 190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测试 2016·高中历史试卷一 第3 页共 5页 宜昌 1877 江门 1904 新民府 1907 芜湖 1877 长沙 1904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问题: (1)采用一个恰当的时间尺度,对上表中中国近代海关的设置进行阶段划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过程的空间特征并进行分析。 4、 材料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 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 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 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 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 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 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 机处《随手档》、《 早 事 档 》、《 上 谕档》、《 电 报档》、《 洋务档》、《 收电》、《 交发档》、《 宫 中 电 报 电 旨 》 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 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 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 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 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 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 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 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 (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测试 2016·高中历史试卷一 第4 页共 5页 第5题 材料题 材料一 (一)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从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 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十三)在运动中及土地问题解决后,应注意巩固与发展农会和民兵,发展党的组织,培养 提拔干部,改造区乡政权,并教育群众为保卫已得的土地和民主政权而斗争,为国家民主化而斗 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1946年5月6日) 材料二 乡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农、贫农及一部分雇农耕种的,但他们只对一部分土地有所有 权,对大部分土地则没有所有权。这种情况,仍然是很严重的。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 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如果 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 现的可能,人们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土地改革法 草案第一条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 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0年6月14日) 问题: 材料一、二都涉及土地改革的重大政策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异同之 处。 第 6 题 材料题 材料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起点时间 主要的主张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7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 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 部分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测试 2016·高中历史试卷一 第5 页共 5页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 问题: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